close

  按照慣例,新年第一天各大媒體都會發表獻辭,過往的元旦也曾誕生不少受到廣泛贊譽的作品。因此,新年獻辭仍然頗受關註。其實,新年獻辭立場、內容雖有所差別,但思路與格調大致相似,是總結過去展望未來,考慮到這種局限性,就不難發現,讀者對獻辭是否認同,多取決於作品的姿態,具體來說就是,那些過於務虛的作品容易受到排斥,而那些接地氣的、洋溢著生活氣息、充滿正能量的獻辭則往往傳播率較高。 
  典型的新年獻辭,作品中不乏“敬畏理想”、“懷抱夢想”、“相信未來”一類的詞彙,以2013年為例,新年伊始,恰逢“中國夢”成為熱門詞彙,各大媒體無一例外把“夢想”作為獻辭主題,這看似巧合,實則符合獻辭一貫的品味:新年獻辭往往有著濃厚的文藝腔,作者似乎站在一個遙遠的地方眺望著這片土地,帶著詩人的激情和人生導師的淡定,邀請大家一同邁向新的起跑線。 
  同時,經常可以看到,作者的喜悅之中也裹挾著些許局促不安。那些被評價甚高的作品中,不乏普通人的家長里短或者有關底層民眾辛酸甚至苦難的描述。經驗表明,恰恰是這種取材容易收穫讀者的共鳴,這是一種閱讀習慣,由微見著,它或許反映了媒體人的新聞理想,從這種充滿文藝腔的新年獻辭亦可讀懂中國媒體的情懷與抱負。 
  今年各大媒體的新年獻辭延續了這一傳統,不過,觀察發現,讀者對多數作品評價相對較低。相對而言,市場化媒體受到的批評更甚,語言乏味,不接地氣,很多網友開始討論新年該不該發新年獻辭。而就在網民吐槽之際,一篇題為《如何寫一篇感人肺腑的新年獻辭》的調侃文章不脛而走,文中提到寫作新年獻辭應該如何把握主題,抓住意象,對於已有思維定勢的獻辭寫作者而言,這無疑是一種敲打。 
  如果說,該不該發新年獻辭的疑惑多少有些情緒成分,那麼,該如何寫作新年獻辭,則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。現今的獻辭模式容易走向兩個極端,沉溺於高瞻遠矚的話,可能意味著不接地氣,而一旦過於抱團取暖,則可能淪為抒情散文。在這個全民討論傳統媒體衰落的時代,走高大上的獻辭路線似乎不合時宜,而與之相對,獻辭的煽情衝動,若把握不當很可能就弄巧成拙,更進一步,一味和民眾談心,似乎也意味著路線的低端化。而在那些敏銳的讀者看來,這兩個極端都是“語言的腐敗”,對於筆走天下的新聞工作者而言,這無疑是一種恥辱,只是,這種恥辱顯然並非個人能力局限的結果,媒體有著“讓無力者前行”的理想,但推動實現這一理想的顯然不能只寄希望於幾個媒體的寫手。
(原標題:尷尬的新年獻辭)
(編輯:SN09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k14dknq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